中新网泰安10月25日电 10月24日,“2023年全国重点新闻媒体山东高校调研行”于山东农业大学启动。
10月24日,“2023年全国重点新闻媒体山东高校调研行”在山东农业大学启动。(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大众网供图)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总经理贠瑞虎在启动仪式上表示,目前,山东省高校深入推进专业建设,改进专业布局结构,涌现出大批建设成果和成功案例。在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新环境下,山东省网媒集团将同有关部门和高校携手并进,讲好教育故事,擦亮教育品牌。
山东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徐剑波称,山东农业大学作为省属代表性高校,在农业强国、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等重大战略部署上扛起时代重任。
徐剑波介绍了学校在“万名学子联万村,我为家乡做贡献”大调研中取得的成果。他表示,山东农业大学努力打造省属高校服务乡村振兴品牌,在国家落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火热实践中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山东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仲红波,山东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宋民,共青团山东省委副书记张超等出席启动仪式,仪式由山东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冷畅俭主持。
启动仪式过后,50余名记者走进山东农业大学,聆听山农声音、山农故事,探索山东农业大学的强农兴农之路。
山东农业大学前身是1906年创办于济南的山东高等农业学堂,百余年来,学校始终与党和国家同向同行,与时代同频同振,逐步发展成为山东省高水平大学。
多年来,山东农业大学为保障“菜篮子”和“果盘子”,交出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山农答卷”。学校积极强化原始创新驱动力、高端人才供给力、乡村振兴支撑力,紧密对接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需求,奋力实现一系列突破,用科技助力农业科技自立自强,用科技助力新时代农业现代化建设,书写强农兴国的山农华章。
“小麦条锈病被称作‘小麦的癌症’,对国家粮食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为解决这一难题,研究团队耗费了五年的时间缩小范围并不断试错才成功找到了所需要的PG5基因,为实现小麦杂交种生产奠定了基础。”在小麦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山东农业大学国交学院院长、教授付道林介绍道。
山东农业大学教授陈学森表示,他的研究团队历经15年,培育了质地细密、甜度高、酥脆口感好,果核小、果个大,极晚熟、抗氧化、耐储存等优良性状的“全能梨”,填补了中国优质晚熟梨产品的空白。
“‘山农酥’栽种两年见果,三年见效,四年丰产,第四年预计亩产五千斤,平均每亩收益5万余元。”陈学森说,他把选育的近30个自主知识产权果树新品种及栽培管理方法免费提供给果农,在山东、陕西等丘陵欠发达地区累计推广800余万亩,新增社会经济效益100余亿元。
此次活动由山东省教育厅指导,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大众网·海报新闻主办。10月24日-27日,50余名中央及全国各省市主流融媒体记者将陆续走进山东高校,围绕院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科教融汇、协同育人等方面进行深入调研。(完)
中新网酒泉10月25日电 题:中国空间站最年轻面孔唐胜杰:山路里走出来的航天员
作者 占康 郭超凯 马帅莎
金秋十月,胡杨金黄。世界目光再一次聚焦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10月25日,身着蓝色航天服的唐胜杰亮相酒泉发射场问天阁与媒体见面,明天他将乘坐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造访“天宫”。不到34岁的他,即将成为目前执行中国空间站任务最年轻的航天员。
唐胜杰的家乡甘肃自古以来就有着“敦煌飞天”的神话传说,飞行也成为他一直以来的梦想和追求。
出生于陇中小村庄,从小向往军旅生活
距问天阁1000公里之外,便是即将首次实现飞天梦想的航天员唐胜杰的家乡甘肃定西,黄土高原和西秦岭的交汇之地。
1989年12月,唐胜杰出生在陇中黄土高原的一个贫困小村庄里。刚上小学的时候,学校离家里很远,唐胜杰需要在山路走上两个小时才能到学校。
这是一个能想像出来的画面——一个6岁的小男孩告别了山顶上的家,挎着帆布书包,走在黄土高原蜿蜒崎岖的盘山路上。书包里除了书和作业本之外,还有几块高粱馍,那是他的午餐。
这对常人来说,简直不可思议。可对唐胜杰来说,上学却是件快乐的事。常常早上出门时,月亮还挂在山间。沐浴在温柔的月光中,一群小伙伴追着闹着,沿途洒下串串笑声。冬天结冰时,他们会把下坡路当滑梯。
“我非常感谢这条山路,它不仅让我锻炼出了强健的体魄,也激发出了人骨子里的韧劲。它就是我人生起飞的跑道。”唐胜杰说。
这条漫长的上学路,唐胜杰一走就是8年,粗粗算来,相当于沿着赤道绕地球走了一半。只是那时候他还不知道,未来有一天他乘坐的飞船仅用数十分钟就可以跑完这个距离。
即便在最贫瘠的土地,也滋养了深厚的文化信仰。没有上过学的母亲,经常教导唐胜杰要珍惜学习机会。唐胜杰的父亲在旱农科研中心工作,他去父亲单位时常看到叔叔阿姨们做育种实验。那时候,他心中便种下了科学的种子,立志要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唐胜杰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后来他考上了市里最好的中学,还进了重点班。
安定西边,从而得名“定西”。自古至今,唐胜杰的家乡定西就有从军报国的传统。从小受两个当兵的堂兄的影响,从军梦在唐胜杰心中生根发芽。
改装过6种机型,飞行航迹遍布大江南北
凑巧的是,高三那一年,空军飞行员招录的一个点就设在唐胜杰的学校,他路过后便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经过上百项的严格体检和层层筛选后,2008年7月,唐胜杰如愿以偿拿到了空军航空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成为一名蓝天骄子。8月,唐胜杰来到空军航空大学飞行基础训练基地报到,成为一名空军飞行学员,开始了自己的军旅生涯。
想象中的军营生活帅气又炫酷,穿上军装后,他发现军校生活严格而又枯燥刻板。在这里只有严厉的教官,笔直的队列,方正的“豆腐块”,魔鬼般的训练……与脑子里那些浪漫毫不沾边。好在他有小时候吃苦耐劳打下的底子,很快就适应了军校生活,完成由一名地方青年到一名合格军人、再到一名合格飞行学员的转变。
梦想的火苗一旦被点燃,就会绽放出最绚丽的光芒。唐胜杰热爱飞行,他记得第一次放单飞时,自己着实体验了一把飞行的乐趣,在祖国的蓝天和绿油油的大地之间飞行盘旋,唐胜杰心间激荡着一股自豪感。
从一名空军飞行学员到一名真正的空军飞行员,要经历一次次的考核,淘汰率达70%。从理论到实战,从模拟操作到放单飞,从初教机到高教机,那些前不久还并肩训练的战友,可能第二天就因为一次考核失误就不得不打背包离开。
通过精心的地面准备,唐胜杰将各种飞行方法、数据、操作要领、设备使用牢记在心。每个科目,唐胜杰都要一遍遍练习。一边口述,一边模拟操作,直到形成肌肉记忆。他不想被淘汰,更不想因为自己一个误操作而给国家和军队带来损失。
就这样,唐胜杰顺利通过了一次次考核,成为一名战斗机飞行员。
飞行是一项令人敬畏的职业,更是一项光荣的事业。即使时刻与死神相伴,也无法动摇唐胜杰的信念和意志。第一次参加联合演练,第一次海上训练……无数个“第一次”让他的飞行经验更加丰富。
而驾驶更先进的飞机、保卫祖国的领空,则是他不懈的追求。近13年间,唐胜杰改装过6种机型,飞行航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安全飞行1000余小时,被评为空军一级飞行员。
从飞行员到航天员,励志飞得更高更远
2018年底,命运的橄榄枝又给唐胜杰抛来了新的机会:国家启动招收第三批航天员计划。
对唐胜杰来说,航天员这一职业曾经遥不可及。2003年,杨利伟作为中国第一人飞上太空,圆了中华儿女的千年飞天梦。彼时,唐胜杰还是个初中生。那时,看着电视里航天英雄完成任务顺利返回,他感到无比激动和自豪。
2008年9月25日,唐胜杰刚刚踏进空军航空大学不久,便迎来了神舟七号飞船发射升空的日子。学校组织全体学员在操场上观看直播,当大屏幕上出现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三名航天员驾乘神舟七号飞船飞向太空的镜头时,大家欢呼雀跃。
“我想飞得更高更远!”当第三批航天员选拔开始后,唐胜杰毫不犹豫报了名。凭借优异的综合素质,他通过层层选拔,成为第三批航天员队伍中的一员。
来到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后,唐胜杰见到了电视上的航天英雄群体。“在这里,我和英雄们成了战友,但在我心里,他们更是我奋斗的标杆和学习的榜样。”
随着载人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我国迎来了空间站时代,这也给航天员们更多执行任务的机会,同时也对这批新入队的年轻航天员们提出了挑战,上百门课程要在短时间内迅速学完。
为了早日实现飞天梦,唐胜杰学习更加勤奋。就连同批队友们也开玩笑说:“哪个课桌上掉的头发最多,哪个课桌肯定就是他坐过的。”
专业技能训练是唐胜杰的强项,从小他的动手能力就很强。每每遇到操作性的课程,唐胜杰全身的每个细胞都在兴奋。就拿失重水槽训练来说,虽然穿着厚重的水下服进行模拟失重训练五六个小时,上肢要进行大量操作,非常耗力,训练结束后,他的腿僵了,手也酸得握不住筷子。可是,在水下不断探索的过程,让他觉得非常有趣,甚至忘记了身体的疲惫。
经全面考评,2022年6月,唐胜杰入选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行任务乘组。两年的刻苦训练终于获得了通向太空的入场券。唐胜杰在感到使命光荣的同时,想得更多的是如何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对于即将进行的飞天之旅,他说:“其实我想得更多的还是如何去完成任务,能够做出一些科学实验成果,更好地完成一些探索,为我国载人航天事业,为我们国家的科学发展作出一些贡献。”
这个曾经徒步走过万里路的孩子,正在向着遥远的太空出发。(完) 【编辑:刘阳禾】